观点解读:协同与赋能—探索中西部高质量发展的破局之策 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出,“要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动实现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早在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文章中提到我国区域发展值得关注的三个新情况新问题,包括区域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和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仅从数据来看,2019年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已经是西部地区的1.89倍。虽然近年来在经济增速上,中西部地区整体表现要好于东部地区,但必须正视和清醒认识到的是:中西部地区的高速增长,有很大一部分是投资驱动的,是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而与此同时,东部地区正在创新发展的投入期和转型期,经济不可避免的表现出失速和降速的现象。如果从内生动力、发展质量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来看,东西部的差距可能并不在缩小,反而还在逐渐扩大。 一、认清现实—承接产业转移难以支撑高质量发展 中西部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固然有符合其比较优势,以及在我国国土空间内保有较完整产业体系的正向意义。但必须认识到,这样的发展路径,存在两个重大的缺陷:第一,由于承接的是东部转移的产业,其产业价值链层级较低,其发展上限也必然锁定在低于东部现状的水平,靠此路径,中西部永无可能超过东部;第二,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新旧产业兴衰加速,传统产业加速衰落,新兴产业爆发式增长,转移来的产业门类给中西部地区带来增长和财富效应越来越有限,如果考虑西部地区为承接产业转移在基建和产业配套上的投入,以及政策税收上的让利,最后算一算账,可能得不偿失。另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是:伴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数字技术的成熟应用,东部地区能够依靠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克服要素成本劣势,把更多的产业留在本地,需要转移的产业可能也没那么多了。 以上分析总体指向一个结论,那就当前的中西部总体依靠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从中低端切入的发展模式,不仅无法满足自身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且要承受难以为继和得不偿失的风险。中西部地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另辟蹊径,探索新的策略。 二、面向未来—聚力打造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平台 发展的高质量首先是经济的高质量,经济的高质量首先是产业的高质量。因此,中西部地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要关键的,是抢抓新兴产业机遇,在若干新兴产业领域,培育形成具有高增长、高价值的产业集群。但客观上,在抢抓新兴产业机遇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在人才、资本还有营商环境等方面处于全面的劣势,在这样的形势下,单独让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园区,或一个行政区去和东部地区的园区或行政区竞争,必然是败下阵来。 另一方面,就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而言,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越来越依赖平台和生态,包括新型基础设施、产业资本(包括风险投资)、人才资源和上下游配套等等。把握新兴产业机遇,就方法论而言,就是打造有利于孕育加速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平台和产业生态。其中,专业化的,深度赋能的产业平台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 综合考虑以上两个方面,中西部地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在新兴产业培育上有所建树,而新兴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高质量的产业平台和生态。由于中西部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区,在平台打造策略上,自然而然的,中西部地区必须摆脱单打独斗的状态,采取联合方式,聚集优势兵力,聚力打造若干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平台。 三、解锁赋能—探索合力赋能的产业培育新模式 当前区域协调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已经涌现出不少的案例与实践,其中最常见,也最基本的模式是由一个园区(一般为先进园区)托管另一个园区(一般为落后园区)的空间,由先进园区负责建设运营和招商引资,双方再在税收分成上做出约定。这样的合作模式同样存在三个突出问题:(1)这样的合作是解决先进园区空间受限,落后园区缺少招商引资能力的问题,最后落地的项目多为先进园区转移出去或东部地区转移来的处于成熟期,甚至衰退期的项目;(2)被托管的一方只贡献自己的土地资源,没有实现双方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和优化整合;(3)托管园区的拆迁建设和公共服务主要依靠所在行政区推动,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无法保障。 显而易见,这种一般模式的协作无法满足中西部地区把握新兴产业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中西部地区要构建相对于东部地区的优势平台,必须对这样的模式进行改进。主要改进的内容包括:(1)协作构建的平台,在功能目标上,是面向新兴、前沿产业的培育,而不是承接已有产业;(2)协作双方要顺应当前产业交叉融合的趋势,重点在产业领域,“带资进组”,致力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例,有的园区在整车制造方面有雄厚基础,有的园区在人工智能和应用方面具有优势,两者可以联合打造一个面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的产业平台,实现优势互补;(3)在合作模式上,以先进园区为主导,充分发挥先进园区对落后园区的赋能作用。 考虑中西部地区,一般为省会园区一家独大,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其它园区的状况。在发挥先进园区对落后园区赋能作用方面,还可以探索将省会一流园区转型为面向全省的产业赋能平台的方案。以国家高新区为例,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设计:(1)将高新区升级为副省级的派出机构,坚持充分授权和精简高效的体制机制设计;(2)高新区仍保留原有空间板块作为根据地,但定位为面向全省的开展园区开发运营、产业培育和产业服务机构,对其考核也逐渐脱离属地属性;(3)支持省会一流园区以托管园区或合作示范区的形式,在全省布局 “1+N”的园区网络,以分园区为基地,通过自身优势资源和产业培育能力的投射,通过合作双方的优势互补,在全省打造形成若干具有优势的新兴产业培育平台。 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专业化的创新和产业服务能力更为稀缺,而这样的能力又被封锁在发展水平较高的园区内。因此,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中西部地区通过先进园区向赋能型产业平台组织转型,以及开展多种维度的产业协作,有着更为迫切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模式难以承载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期望,中西部地区必须在新兴产业领域与东部地区展开正面竞争,抢夺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而这样的竞争要能获胜,又客观要求中西部地区必须打造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培育平台。在资源、财力和环境整体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这种“相对优势”只能来自于制度创新,具体而言,就是中西部地区要构建更有效的协同发展模式,更有效的产业赋能模式,以在局部和点上,实现优质资源的集聚和整合。在协同发展和产业赋能上,中西部地区的一流园区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本文作者:朱常海,西安创新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副主任